「讓孩子學懂感恩,也需要你配合。」
雖然很多心理學家也研究證明,感恩會讓我們變得快樂,按道理說孩子只要每天感恩父母,他們應該更快樂,而我深信作為父母也希望孩子能明白他們的苦心,由心底感恩他們的付出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兩全其美,但為什麼現實又不是這樣?今日我們來剖析一下。
回想起我小時候,因為我媽媽是一個非常重視禮貌的人,每次去親戚家總會要求我不停叫人,打招呼,說謝謝,我經常聽到的就是「禮多人不怪」,但其實內心是有抵觸的,因為當時只知道必須做,而根本不明背後動機,更有很多問號,例如「為什麼要我先叫他,他不可以先叫我?」,又例如「人家送禮物給我父母,他們要我去說謝謝,不是他們說?」所以如果你問我,為什麼要說謝謝,我肯定不用猶豫地告訴你,這樣做只為了迎合我媽媽的期許,當然人慢慢長大,開始明白向別人示好和問候,其實也是出於一種尊重和關心,內在驅動也自然形成。
但問題是,如果從小能掌握父母指示背後的動機,這會不會更有動力去做,我相信一定會,而更重要,當孩子了解了背後原因,他產生的就不是抗拒心態,而是學會感恩父母。所以根據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 Andrea Hussong 的研究發現,要培養一個人建立感恩心態 Gratitude,就要在腦內通過「注意Notice、想法Think、感覺Feel、行為Do」四大步驟建立感恩模型,首先從讓孩子注意別人的好、再了解別人對我們好的背後原因、然後體會當中的感受、最後連結到表達感謝行為。這樣他們每一次說謝謝的時候,就會有個邏輯告訴他們為什麼要說謝謝,最終就有效地讓行為連結意義,真正讓孩子明白謝謝背後的核心思想。
另一方面,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感恩,有一種父母管教模式傾向以自己為中心,總希望孩子按自己想法和步伐走,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,企圖掌控他們;根據研究顯示,自尊是個體通過外在和自我評價而產生的自我價值感,當一個人長期不被尊重,失去被尊重的體驗,他們較容易產生低自尊和自卑感,自卑感讓他們較難覺察別人的想法和感受,從而逐漸成為自我中心人格。而習得性無助更會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,當任務較難時,他們難以控制自己的焦慮和情緒,輕易放棄自己本能完成的任務。
所以,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學懂感恩,正向育兒模式和溝通方式對孩子提升自尊感十分重要,透過被別人的重視和尊重,更有效學懂如何尊重別人,而通過尊重和接納別人的想法和感受,更有效知悉對方的正面動機,最終產生感恩之心。
辰民爸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