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天在講座上,一位媽媽舉手問我:”辰民爸爸,為什麼我家孩子做作業要2個小時,有些孩子10分鐘就搞定?”
全場瞬間安靜。
這個問題,其實藏著99%家長都不知道的教育真相。
今天我要分享一個顛覆性的觀點:孩子的問題,從來不是方法問題,而是關係問題。
你有沒有發現,同一個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秀,回到家卻像變了個人?老師說他主動積極,你卻覺得他叛逆不聽話?
答案很簡單:因為對待方式不同,關係就不同,所以行為反應不同。
讓我告訴你一個殘酷的現實:
- 2024年全國連同香港有大約1300萬大學畢業生
- 其中只有50%找到工作
- 另外650萬人面臨失業
這意味著什麼?讀完大學≠有好工作。
更可怕的是,很多畢業生月薪只有1萬多,而那些18歲就出來工作的中學生,4年後已經月入2萬+。
根據心理學家Erikson的理論,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是「身份認同」。
他們內心最渴望的是:
- 我知道自己是什麼人
- 我的父母認同我的能力
- 有人真正理解我
但我們做了什麼?
“你怎麼這麼笨!”
“你什麼都不會!”
“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!”
每一句話都在摧毀他們的身份認同。
想要改變孩子,先改變你的思維模式:
舊思維:孩子不做作業→他不聽話→我要發脾氣
新思維:孩子不做作業→他遇到困難→我要幫助他
舊思維:孩子考試不好→他不努力→批評他
新思維:孩子考試不好→他也會失望→理解他
記住這個公式:發生事情→你的看法→你的情緒→你的行動
改變看法,就能改變一切。
我有一次被女兒”教育”了。
連續幾天早上我都催她:”快點快點,要遲到了!”
女兒終於忍不住:”爸爸,你是不是不相信我能自己管理時間?”
那一刻我愣住了。
我說:”你說得對,我應該相信你的能力。從明天開始,我不會再提醒你。”
結果呢?她再也沒有遲到過。
親愛的家長們,如果你的人生只剩最後半年,你最重視的是孩子的成績,還是你們的關係?
答案很明顯,是關係。
那為什麼我們平時卻把成績放在第一位?
從今天開始,試試這3個步驟:
- 承認錯誤:告訴孩子”我以前有些做法不對”
- 表達重視:說”我很重視我們的關係”
- 同理溝通:每次溝通前問自己”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麼想?”
記住:關係好了,一切都好了。關係不好,說什麼都是錯的。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,請分享給更多需要的家長。
因為每一個”問題孩子”背後,都有一個需要成長的父母。
我們一起努力,讓親子關係更美好。
- “關係好了,一切都好了;關係不好,說什麼都是錯的”
- “孩子的問題,從來不是方法問題,而是關係問題”
- “每一個’問題孩子’背後,都有一個需要成長的父母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