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不是抗壓能力低,而是情緒舒緩渠道少!
青少年並非抗壓力低 —— 近日開始復課,小朋友要重投校園生活,需要再次適應校園環境、與朋輩相處。種種改變都可能會加劇他們的壓力,最終或引致無法挽回的悲劇。正向家長教育專家辰民爸爸剖析香港學童面對的壓力,以及家庭教育的影響,家長可以參考。
每次看到這種新聞,心就像撕裂一樣,而自殺也不經不覺地成為12至17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,或者很多人認為現今青少年的抗壓能力差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OECD在2018年發表的數據顯示,香港15歲學生的抗逆力居於全球首三位,代表他們在經歷嚴重的危機後仍能順利反彈復原,而有抗逆力的人能轉化逆境,有更強的生命力,即使面對困難、失敗和挫折都能正面、積極地回應和面對。
問題究竟出在哪?
OECD在後續研究中發現,香港學生的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排名則為全球尾八。根據研究顯示,0至6歲是社交和情緒發展的黃金期,會直接影響孩子往後的日常生活。
如果未能從小培養孩子察覺、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家長日常又未能正確示範如何關愛他人的真正需要,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就會出現偏差,最終影響自身的情緒認知。
而在自我管理方面,也因不懂以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從而未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。
最後就是社交互動,從小未能有效與家人建立情感連繫,也因而影響到往後與他人的相處,未能有效建立和維繫關係。
當然,有人總會認為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出現自殺意念的重要因子,但最近的研究指出,青少年企圖自殺者或有自殺意念者,均是成績較好或較高智能的一群。故此,家庭關係,以至家庭氣氛的好壞,以及家庭內是否經常出現衝突,反而是我們值得思考和分析的部份,我更不希望家庭關係最終變成產生自殺意念的重大成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