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面心理|了解青春期3種行為模式 助子女順利過渡此重要成長期
《精神焦慮症的自救》 作者Claire Weeks曾說過:「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,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——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。父母真正成功的愛,就是讓孩子盡早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從父母生命中分離出去,這種分離越早,父母的育兒任務就越成功。」
所以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互相依偎,但彼此獨立。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,特別是孩子學習獨立的階段——青春期。
近日, 我去了一間中學進行正向家長學堂工作坊,其中有一名家長和我分享:「孩子升上中學後,就像變了一個人,凡事都和我作對和頂嘴;成績每況愈下,機不離手;同學給孩子發信息,孩子總是遮遮掩掩,我又擔心她早戀,不知如何是好!而更心碎的是,她聽到孩子跟朋友講:「媽媽真的很煩,我真的快被我媽逼瘋了!」
從前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長滿刺,變得陌生更讓人擔心,我相信以上所說的是很多青少年家長的心聲和心痛的地方,但大部份家長不明白的是,青春期是孩子從依賴期過渡至成年獨立期的關鍵交界,是兒童和成年中間學習獨立的黃金年期,這個階段不但考驗親子關係,更考驗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和教養能力的階段。
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,家長必須對青春期階段所產生的心理需要和衍生行為有足夠的認知,根據心理學家Elkind的研究指出,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將會從過去聽聽話話的模式,轉成以下行為特質:
1. 隨着荷爾蒙的改變,對異性的好奇,和想突顯自身的身份和價值,青少年將會不自覺地過度專注於自己,他們也會誤以為別人也會特別專注於他們的外表和行為,是眾人注意的焦點,也因此十分在意別人對他的評頭品足和批判的意圖,所以作為家長,這個時候以朋輩的模式與孩子交流,討論時多關注孩子的想法,切勿對人身作出批判,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想法;
2. 青少年較容易過度強調自己的情感和獨特性,區分自己的情感和相信自己的與眾不同,因此會令他們持續不斷地想像和誇大自己的能力,但由於前額葉還未成熟運作懂得理性判斷和思考,同一時間邊緣系統的成熟,驅使他們以熱情和衝動的模式行事,變成我們很多家長認為的有頭冇尾,衝動不思後果,所以青少年經常說的一句就是:「別人是這樣,並不代表我是這樣。」所以家長必須改變思維,不要以一刀切方式,或強行孩子遵從指令,反而以分享個人經歷和經驗讓孩子參考,這更容易成為孩子處事的參考指標;
3. 青少年很想證明自己的實力和進行身份確認,所以他們會對社會上權威人士進行挑戰,他們會誤以為只要打倒他們,他們就會更快長大融入社會,成為社會的棟樑,而辯駁和頂嘴就是他們經常運用的方法,另一角度,這也是創新和締造改革的開端。很多家長最難以接受就是這種反叛行為,但有趣的是,青少年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進行挑戰,他們只會選擇滿口道理、經常要人服從、習慣批判別人的性格特質進行挑戰,所以作為家長如果不希望孩子經常向你挑戰,鼓勵你放下權威的角色。
其實在騷動、矛盾、動蕩的青春期,孩子就像處身鞦韆之間,一面是童年,一面是成年,其中懸空的狀態,就是青少年階段。那個時刻,他們經歷著從未有過的不安全感,失控感,希望回到童年的安全區,但知道回不去;期待快點成年,卻還無法到達,因此一時十分低落感到挫敗,一是情緒高漲難以控制。
這時候,身份認同就是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,他們急需得到認可,渴望背後有隨時支援的父母,帶領他們走出失控。但孩子礙於誤以為求助就等於貶低自身能力,所以很多時候都會選擇自行面對,但由於經驗不足,往往弄巧反拙,所以父母更需要對青少年階段孩子有足夠的了解,學習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溝通技巧,真正與孩子並肩一起走過青春期。